美国旅游心得感想(合集三篇)

时间:2025-07-20 21:12 心得体会范文

美国旅游心得感想(精选3篇)

美国旅游心得感想 篇1

1、安检

美国的飞行安检特别严格,不但要脱掉外套、鞋子,解下腰带,托运的行李不允许上锁,他们可能会随时打开检查,而且检查使用的是强X光机,胶卷必须取出,否则还没回国胶卷就全“洗”出来了。最“与众不同”的是每个航班都会有一定比例的人被抽做“特别检查”。这次,我们就“有幸”碰上了一回。

那天,在从华盛顿飞往旧金山的机场,我和往常一样和先生一起办理check in,一起托运行李,随身带了一只旅行包,交给先生背着。过安检时,我先交上登机牌,顺利通过,接着紧随我身后的先生也交上登机牌。。。。。。一分钟、二分钟,检察官迟迟没有交还,还通过对讲机喊来了其他工作人员。“有什么问题吗?”先生问。检察官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需要再核对一下信息,示意我先生跟来的工作人员一起走。来人还算客气,看我焦急,就对我解释说,“放轻松,没什么问题的,只是例行检查而已”(后来才知道,这就是特别检查)。满腹狐疑的我看着先生被带到安检门的另一侧,单独隔离在一间透明房子里,几分钟后,房子上的灯显示没有探测出异常,先生又被安检员带到旁边,用一个什么检测器,探测全身的每一个部分,包括光脚丫子。全身都检查完了,然后检查随身携带的那个旅行包,检察官戴着手套,拿着镊子,一层层仔细检查,把包里的每一样东西逐个取出,用那个检测器上下探测,连一张小纸片都不放过。全部检查完没有异常后,她再把每一样东西放回去。整个过程我先生只有被动看的份,连最后要求自己装回东西都被检察官微笑婉拒。出来后,我和先生讨论为什么他会被抽到做特别检查,他长的像阿拉伯人?名字像恐怖份子?后来发现直接原因是他的登机牌上有4个A,凡是被打上4A的人就是特别检查对象,安检口工作人员只是照章办事,这个“彩”是在换登机牌时已经“中”上的,只是我们第一次没有注意到而已。回国后查网络,发现有此经历的人还不少,有专家指出,由于去美国旅行人的机票大都是在国外购买,机票号码显示持票者为外国人,因此在美国受到特别检查的概率也就高。但对于什么样的人被挑到做特别检查,似乎毫无规律可循,既有经济舱的,也有头等舱的,既有有色人种和外国旅客,也有衣冠楚楚的白人,对明显阿拉伯服饰的人也没有特别关照,似乎是完全随机的。

美国机场的X光机比其他地方的都要更强更敏感也体现在我们同去的一个团友身上。该老先生若干年前脑部做过手术,应该是被打进了一根钢针之类的东西,据他说,他出国从来没有因为脑部的这跟钢针而遭遇过麻烦,但这次在美国,每次过安检每次都“嘟”,而手工安检因为不能排除他头上有其他东西而每次都被要求关在那件透明玻璃房子里“面壁”,直到机器也确认无可疑才被放出来。

2、吃饭

中国人上餐馆,习惯了直接看到空位就坐下,尤其是在繁忙时段,前一桌客人刚走,后一桌客人就坐下了,然后看着服务员收拾餐桌,送上菜单。而在美国,餐馆门口都有一块牌子“wait in here”,刚开始以为是繁忙时供客人排队等位用的,后来发现,在空闲时客人也会自觉在这块牌子处等候,等待服务员领位。刚落地美国时还不懂这个规矩,看到餐馆里没人就直接找个位子坐下了,发现服务员错愕的表情还觉得奇怪。后来有一次在一家繁忙的餐馆里吃饭,坐在一桌还没收拾干净的桌子前,叫来服务员准备点菜,结果被服务员礼貌的“请”了出去,坚持要我们等她收拾完桌子再进来坐。几次以后悟到了美国人的逻辑,原来美国人把餐馆也当家一样,没有经过领位就进入餐馆和没有经过邀请就擅闯民居一样,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尤其是在她们还没有完成餐桌的清洁工作以前,你的入座就好比让外人看到了她们家凌乱的还没收拾的屋子一样让她们感到难堪。因此在这里提醒各位要去美国的朋友,在美国吃饭,一定记得等待服务员领位,即使饭馆里空无一人,这也是一种礼貌。

3、购物

在美国购物很自由,心情很愉悦。买东西时,没有营业员喋喋不休的劝说(也可能和我是“外国人”有关),可以慢慢看慢慢挑;试衣间很多又很大,而且灯光明亮,温度适宜;买回来后不喜欢了,更可以随时去退,只要是没用过的都可以退,绝对不需要理由。

美国旅游心得感想 篇2

从近一个月的美国行归来,感触颇多。到过了美国东西部,接触到美国的各个方面,算得上是深度了解了吧。相比谈对景点内容的观感,我更倾向于谈一下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一些社会细节的问题。

1、素质:美国人素质还是很高的,这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细节中得到体现。在美期间,所到之处都没有发现插队问题,在登机、登车、买快餐付款、超市付款处,菜场收银等处,人们都自觉排队,并且每个人都和前面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行人过马路时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车行至没有信号灯的十字路口时,即使没有摄像头和交警,司机也会自觉停下,四处观望确定安全后再继续行车。这些都已成了美国人的基本素质。

2、教会:和美国本土人一样,很多在美国的中国人都会去教堂做礼拜。有了基督教的信仰,人们都变得博爱、热情。并且他们的信仰很虔诚,很少有事情能够阻止他们去教堂。

3、学校:在美国小学附近的路口,总是可以看到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现象。在晴天的早晨,学校还会举行升国旗仪式,仪式上会请学生代表朗读、带头合唱等。天气不好的时候,学校则开广播晨会。

4、交通:美国的交通很发达,靠近市区随处可见六车道、八车道的高速公路,很少有堵车发生。美国人开车都很遵守规则,前后保持适当距离,很少见超车现象。由于交通违规、拥堵较少发生,交警执勤的现象在美国就很少见了。

美国旅游心得感想 篇3

在全世界范围内,旧城更新仍然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而言。虽然人们有必要适当调整视角以寻求新问题的新答案,但在有关旧城更新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死与生》中的许多观点仍然有无可替代的启发作用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以下简称《死与生》)虽出自城市规划的“外行”之手,却是“关于美国城市的权威论述:城市安全从何而来?怎样使城市良性运转?为什么这么多由政府领导的挽救城市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归纳起来,雅各布写作《生与死》的主要成就有以下三点:①唤起人们对城市复杂多样生活的热爱;②对“街道眼”(Street Eye)的发现;③反对大规模计划。

在书中,雅各布通过非专业化的清晰语言,将人们与人们的活动、活动的场所交织起来,为我们展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为了阐明她的“城市生态学”,雅各布以其生动活泼的笔触勾画了人们之间各种复杂的交互活动:孩子们在公共空间中嬉戏玩耍、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等等。她将这些活动称为“街道芭蕾”(Street Ballet),而这与芒福德的“城市戏剧”(Urban Drama)观念、W·怀特强调公共广场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雅各布推崇城市的多样性。她认为,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功用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Diversity is nature to big cities)。她犀利地指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将田园城市运动与勒·柯布西耶倡导的国际主义学说杂糅在一起,在推崇区划(Zoning)的同时,贬低了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而所谓功能纯化的地区如中心商业区、市郊住宅区和文化密集区,实际都是机能不良的地区。针对衰败的大城市中心,她又进一步提出,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在这一点上,她与后来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如:L·克里尔、A·文丘里等不谋而合,遥相呼应。《死与生》中还提出了著名的四点补救措施:保留老房子从而为传统的中小企业提供场所;保持较高的居住密度从而产生复杂的需求;增加沿街的小店铺从而增加街道的活动;减小街块的尺度从而增加居民的接触。

同时,雅各布还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街道空间的安全感。她观察到,传统街坊有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邻居(包括孩子)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安全感,而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则会感到来自邻居的目光监督。雅各布据此发展了所谓“街道眼”的概念,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Block)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 “街道眼”一经出现,就引起了美国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人士的注意。一些人乐此不疲地试图将之引为实践标准,甚至还产生了一个专门的产业和专业领域。O·纽曼的经典著作《可防卫空间:通过城市设计预防犯罪》(1972)正是受其启发并将“街道眼”概念拓展到“领域所有权”和由此产生的防卫责任感。

雅各布对1950-1960年代美国城市中的大规模计划(主要指公共住房建设、城市更新、高速路计划等)深恶痛绝,《死与生》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对这些计划进行批判。雅各布指出,大规模改造计划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排斥中小商业,必然会对城市的多样性产生破坏,是一种“天生浪费的方式” ——①耗费巨资却贡献不大;②并未真正减少贫民窟,而仅仅是将贫民窟移动到别处,在更大的范围里造就新的贫民窟;③使资金更多更容易地流失到投机市场中,给城市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而广大普通居民则总是成为牺牲品”。她主张“必须改变城市建设中资金的使用方式”, “从追求洪水般的剧烈变化到追求连续的、逐渐的、复杂的和精致的变化” 。

60年代初正是美国大规模旧城更新计划甚嚣尘上的时期,雅各布的这部作品无疑是对当时规划界主流理论思想的强有力批驳。此后,对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旧城更新的反抗与批评声逐渐增多,如:C·亚历山大《城市不是一棵树》(1965)、《俄勒冈实验》(1975)、P·达维多夫的《倡导规划与多元社会》(1965)以及A·雅各布与D·阿普尔亚德的《城市设计宣言》(1987)等等。可以说,《死与生》在整个欧美开创了一个对现代城市规划进行反思的时代。需要指出的是,《死与生》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还具有惊人的实践意义:雅各布在书中为曼哈顿南端所提出的全面规划设想后来就被当局采用并加以实施。

当然,雅各布并未能够勇敢地面对城市现象中的所有重大问题。今天再读《死与生》这本书,有必要指出其中明显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雅各布对小型商业企业,尤其是小规模、街道层次的零售商业的偏爱,使她几乎全然忽略甚至排斥大型企业(诸如房地产业和财产管理产业,金融部门,建筑产业等)对城市的作用。事实上,城市的发展早已说明,这些大型企业无一不在现代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与“小”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辨证关系,城市的多样性本身就意味着大企业的不可或缺。雅各布虽然提出了“小并不等于多样性,但在当时小企业普遍遭到大企业排挤而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她的感情因素占了上风。

《死与生》中也缺乏对社会分层现象和贫穷问题的深刻认识,对于美国城市严重的种族问题更是避而远之。在她所描绘的城市图景中,没有劳资对抗;“街道芭蕾”所宣扬的也是无阶级的“多样性”。在她眼中,人们会自发地组织生活,毋需领导便会过得很好;而一切规划师都是专横古怪的清教徒和乌托邦梦想家。她心目中的理想城市里生产、商业与消费自然运转,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而又令人兴奋……但是,《死与生》鼓励人们返回城市中心带来的却是低收入街区的中产阶级化(Gentrification),贫民们仍然遭到驱赶,并在城市边缘滋生新的贫民窟。今天,已有学者感叹,纽约已被中产阶级化和旅游业改变为两个世界:一个富人的纽约和一个穷人与移民者的纽约。此外,雅各布虽然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现象洞察秋毫,但她却没有提出私有企业和公共供给之间的平衡概念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当她倡导以“多样化的区划”取代同一化时,她觉察到两者之间需要某种调节手段,但却只字不提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对大城市规划中的这个关键问题展开必要的思考。

今天冷静地来看《死与生》及其创作过程,我们会发现,雅各布酣畅淋漓的抨击,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对城市规划的简单的彻底否定,实际上她反对的是以大规模重建计划为基本手段的所谓“现代城市规划”。雅各布也并非故意选择城市规划作为攻击目标,作为职业记者的一种雄辩技巧,她需要为城市问题找到一个替罪羊,而较之推动大规模开发项目背后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力量而言,城市规划无疑是一个更为安全的靶子。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出现了新的雄心勃勃的投资者,大规模计划开始“死灰复燃”。一些自称是“新城市主义”者(New Urbanism)的规划师们试图以新的方式重建城市中心和郊区。前几年引起轰动的Seaside和Celebration计划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尽管设计师杜安尼(A. Duany)经常不断地引用《生与死》中的词句来阐释其设计,但研究者却发现:这两个工程都是在开阔的未开发土地上建成的,而这正是雅各布认为最不可能产生城市多样性的方式;设计者提出的20~40户/英亩的密度,也与雅各布坚持的产生多样性所需要的100户/英亩相去甚远。实际上,Seaside和Celebration计划仍然使用了现代主义的线性的、统一控制的设计概念,庞大的社区在同一时间内迅速设计建造而成,而这与雅各布提出的产生城市多样性的四个必要条件(其中要求有不同时代的老房子共存)是背道而驰的。

由此可见,虽然《死与生》的影响如此巨大而深远,并且许多规划师都奉其为圣典,但其真谛至今尚未完全被人们所理解与接受,有些甚至被曲解或错误地使用。曾经指导雅各布写作《死与生》的UC Berkeley大学蒙哥马利教授风趣地说,如果"新城市主义"者们实现了其设想的巨大尺度的城市设计,是否将会有一个新的雅各布站出来,写一本新的关于大城市生与死的书呢?

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旧城更新仍然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而言。虽然人们有必要适当调整视角以寻求新问题的新答案,但在有关旧城更新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死与生》中的许多观点仍然有无可替代的启发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