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垃圾运输资格管理和推行密闭化运输工作方案(推荐三篇)

时间:2025-08-12 21:09 工作方案

关于建筑垃圾运输资格管理和推行密闭化运输工作方案(通用3篇)

关于建筑垃圾运输资格管理和推行密闭化运输工作方案 篇1

为了加强对污染土壤运输事故的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危害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单位的实际特点,特制定本应急救援处置预案。

1、应急救援预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的指导思想,针对突发性的污染土壤运输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效能,有序地实施现场处置,提供尽可能的事故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把突发性事故危害降到最低点。 污染土壤运输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原则: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单位自救与社会自救相结合。

2、污染土壤运输事故防范措施及要求

⑴污染土壤运输车辆由公司车辆主管部门统筹调配管理,该车辆只能在车辆主管部门统一安排保障下进行污染土壤的运输工作。

⑵驾驶该类车辆的驾驶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经过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培训并合格,工作态度认真负责,技术熟练,熟悉道路情况。应做到严格遵守交通、消防、治安等相关法规。具备一定的对所运危险货物实施应急处理的知识和能力。

⑶执行污染土壤运输任务的车辆必须满足性能状况良好,车容整洁、车厢内清洁干燥,并严格按要求配备和使用了合格的安全、消防等应急防护器材。

⑷污染土壤运输车辆驾驶员应严格执行车辆的例行检查、车辆二级维护等管理规定,及时发现和处理车辆存在的机械故障等隐患问题,提高车辆的行驶性能,以确保该类车辆的安全行驶。

⑸污染土壤运输车辆在出车前,应根据本次运输废物的危险特性,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领取人员防护装备和随车应急处置物品。

⑹污染土壤运输车辆装车前,现场指导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土壤的干湿程度,检查土壤在装卸过程中会不会产生扬尘,若还会产生扬尘,则需要继续湿润土壤,确保满足湿法作业的要求;若太湿,则容易发生渗漏,需要经过晾晒处理,达到装载标准了,再装车运走。严禁污染土壤运输车辆进行超载运输。

⑺污染土壤运输车辆驾驶员在车辆装卸时,应根据土壤的特性,向装卸工人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防范知识,要求其严格遵守装卸操作规程,以防止违规操作带来的安全事故发生以及环境污染事故。

⑻污染土壤运输车辆驾驶员在货物装载完成后,应认真检查车箱中危险货物的存放状态,行驶过程中如应立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防止危险物质带来的安全隐患及环境污染责任事故。

⑼污染土壤运输车辆行驶时,驾驶员要控制好车速,在非特殊的交通运行状况(如突发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下不准急加速或急减速,力求平稳驾驶。行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选择并掌握路面平稳度,加大行车安全间距,不得违反交通安全规则超越行进中的机动车辆和行人。

⑽污染土壤运输车辆在执行污染土壤运输任务时严禁搭载无关人员,也不允许搭载其他货物。

⑾污染土壤运输车辆在运输途中需要临时停车时,应远离居民点、学校、交通繁华路段、名胜古迹和风景游览区。特别不准驾驶员远离车辆,更不准在发动机工作时向油箱加注油料。

⑿污染土壤运输车辆驾驶员在运输途中,因自身车辆驾驶责任或他人责任造成交通安全等意外事故,驾驶员必须及时与公司相关部门汇报,若土壤发生泄露时需迅速报告当地交通、环保、安全、消防、保险等相关主管部门请求援助。

⒀污染土壤运输车辆驾驶员应根据所运输的危险货物特性,必须在指定的地点实施车辆的清洗保洁,防止车车辆箱体残留的污染物质造成人身伤害及二次污染环境责任。

⒁污染土壤运输车辆必须按照公司规定停放在指定的停车库(场)。因特殊情况需要,必须符合安全、不产生环境污染等基本条件,报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才能在其他停车库(场)作暂时停放。

3、应急救援事故类别及其处置措施

污染土壤运输事故主要有污染土壤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车辆故障、污染土壤泄露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应急主要措施包括:车辆故障急救、污染物泄露处理、现场救治等。

4、应急救援流程图

5、应急救援程序

5.1.事故类型

污染土壤运输车辆在装卸、运输过程中发生车辆故障、污染土壤泄露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等事故现象。

危险废物运输车辆驾驶员(副驾驶员)立即实施应急自救工作,设立事故现场区域警戒线,并向单位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副组长)报告事故情况。

(1)运输车辆驾驶员应急自救方式:

运输车辆驾驶员应根据事故实际情况,充分借助现场现有的装备和有限的力量,采取车辆故障原因排查维修、局部泄露污染土壤原因分析,将污染土壤全部清扫干净,并用水冲洗地面。

(2)运输车辆驾驶员报告的内容

运输车辆驾驶员向单位应急救授小组组长(副组长)报告事故发生的 时间、地点、原因、事故最新状态、已采取的措施情况及其简要经过。

5.2救援措施

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在了解清楚事故现场的基本情况后,立即通知应急救援小组各成员赶赴事故现场实施救援和处置工作。

应急救援小组实施救援和现场处置工作

5.2.1运输车辆故障救援措施:

①根据车辆发生的故障现象,逐项排查车辆故障原因,掌握车辆零部件的损坏程度,备品备件的准备情况。

②依据车辆的具体受损情况,就地做到能自修则自修,采取局部换件、重点维修、整体调校的维修方式,从快排除车辆故障。

5.2.2局部散落污染救援措施:

①根据车辆局部散落的现象,清理人员穿戴好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逐一查找局部散落的准确部位,对该部位用随车携带的应急设备处理。

②对散落的土壤进行及时的清理,散落的土壤装入预先准备的备用包装袋中。

③在完成局部散落包装袋的更换工作后,采用木糠或活性炭等吸附剂仔细对受污染了地面实施3-5次反复吸附清理工作,最后用清水冲洗。将吸附所产生污染了的吸附剂规范进行袋装。

④遭泄露危险废物所污染的地方,必须进行规范清洗。清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废物,应作危险废物处理处置。

5.2.3人身伤害自救方式:

根据现场人员因事故或应急操作过程中身体(皮肤)不慎受到伤害,应借助运输车辆配置的救护药品及器械对受伤人员实施临时的清洗、包扎等救治,并及时送医院接受正式治疗。

5.3救援评估

应急救援小组在初步实施应急救援后,综合现场处置情况后作出阶段性的救援评估结论。

应急救援小组借助的装备足以能够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保障事故处置结果的安全有效。应急救援小组依据事态发展趋势,结合现有的应急装备,作出对下一步切实有效的应急措施布署,并积极稳妥地逐项开展进一步的应急救援和现场处置工作。

应急救援小组借助仅有的装备和有限的力量不能估计和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态势,难以保证胜任并完成现场应急救援及处置工作。 应急救援小组向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副组长)报告现场阶段性救援评估结论,请求社会应急援增力量救援。

5.4请求增援

应急小组组长综合了解现场阶段性救援评估结论后,根据现场事态的最新发展情况要求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增援。应急小组组长向当地公安、消防、环保、医疗等相关机构及部门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事故的最新状态、潜在危害和单位已采取了应急救援措施情况及其简要经过。当地公安、消防、环保、医疗等相关机构及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协调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派出应急救援增补力量。

当地公安、消防、环保、医疗等相关机构及部门派出的应急救援增补力量到达现场正式投入救援工作,实施积极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完成最终的排险救援。

5.5解除警戒

在各应急救援力量的增援下,安全妥善地排除险情后,解除现场警戒。

关于建筑垃圾运输资格管理和推行密闭化运输工作方案 篇2

为从源头上有效解决建筑垃圾运输过程中污染路面问题,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净化城市环境,根据《xx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xx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xx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20xx年11月1日起至20xx年1月31日止,利用3个月时间,按照国家汽车行业标准QC/T782-20xx,集中对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进行密闭改装;

(二)20xx年2月1日起,未经密闭改装或不符合改装标准的车辆,禁止在建成区范围内运输建筑垃圾;

(三)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安装GPS监控设备,对运输过程实施监控;

(四)20xx年2月1日起,取得建筑垃圾运输经营许可证的运输企业方可从事建筑垃圾运输活动。

二、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

集中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开展广泛宣传动员,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1.广泛开展社会宣传。通过设立宣传站、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材料、发布户外公益广告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组织网格责任人深入社区,进行政策讲解和引导,充分宣传建筑垃圾资格管理和密闭化运输工作的目的、意义。

2.深入开展新闻宣传。组织集中采访和随访活动,解读有关政策法规,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报道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

3.全面开展对口宣传。市建委、市重点局要深入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广泛宣传动员,讲解政策,释疑解惑;市市容局、市公安局要深入运输企业,向企业负责人、车主进行面对面的宣传动员,使建筑垃圾运输活动的参与者充分了解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责任,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集中改装

1.改装厂家的确定。

改装厂家通过政府公开招标确定。基本条件是:具有专用汽车生产资质、厂址在本市范围内、有较强的技术力量、有相当规模的专用汽车生产企业。

2.改装步骤。

(1)登记。市市容部门对本地入户的有改装意向的车辆进行登记。

(2)改装前车辆审核。由市公安车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登记车辆进行审核。

(3)改装。由市市容部门牵头,市质监、交管等部门参与,协调改装厂家,组织开展车辆集中改装并同步安装GPS车载设备。

(4)监管。市质监部门在改装过程中依照国家相关行业标准监督、检查改装工作,确保改装质量。

(5)验收。车辆改装完成后,市质监部门和改装企业共同验收,出具改装合格证明。

3.运输资格审核。

依照《xx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市市容部门负责审查申报运输企业资格,并将符合条件的从事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予以登记公示。

4.鼓励措施。

(1)对在规定的三个月集中改装期内进行密闭改装的本地入户车辆,由市财政给予一定数额的改装费用补贴,其中,第一个月登记改装的,每车补贴6500元;第二个月登记改装的,每车补贴4000元;第三个月登记改装的,每车补贴20xx元。

(2)GPS车载设备费用及管理费用由市财政据实支付,改装过程中发生的其他工作经费按程序向市财政申报。

(3)对使用密闭车辆运输的建设工程项目,可分区域安排在白天非交通高峰时段进行建筑垃圾运输活动。

(三)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措施

自20xx年2月1日起,在本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禁止使用未密闭或不符合密闭标准的车辆运输建筑垃圾。

1.自20xx年2月1日起,施工合同中必须包含建筑垃圾运输由取得建筑垃圾运输资格的单位利用密闭车辆进行运输的内容。建设单位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时,施工合同中未包含此项内容的,市建委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20xx年2月1日起,市建委对未按本规定执行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2.自20xx年2月1日起,市市容局对未取得建筑垃圾运输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以及运输企业使用未经登记确认的车辆,不予核发建筑垃圾单车运输证。

3.自20xx年2月1日起至5月31日止,开展集中执法行动。由市市容局(城管执法局)牵头,市公安局、建委、环保局参加,抽调人员集中办公,联合执法。集中执法的重点是,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使用未经密闭改装或不符合改装标准的车辆运输建筑垃圾、未取得建筑垃圾运输资格承运建筑垃圾。对违反规定的,由相关执法部门对其予以处罚,并暂停运输,直至整改完毕。

三、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做好我市建筑垃圾运输使用密闭化车辆的工作,成立xx市建筑垃圾运输资格管理和密闭化运输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名单见附件)。成员单位职责如下:

(一)市市容局(城管执法局):审查建筑垃圾运输企业资格;牵头协调推进我市建筑垃圾运输使用密闭化车辆工作,审查建筑垃圾委托运输协议书密闭条款的签约情况,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改装厂家的招标工作,组织开展相关执法行动。

(二)市建委:对施工合同中未约定由取得建筑垃圾运输资格的企业利用密闭车辆进行运输的,市建委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对将建筑垃圾运输分包给未取得运输资格单位的建筑工程,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三)市重点局:在重点工程招标时,要将建筑垃圾由具有运输资格的单位利用密闭车辆进行运输”作为一个条件并监督实施,协助查处重点工程中将建筑垃圾交给未取得运输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使用未密闭车辆或不符合标准密闭车辆运输等行为。

(四)市公安局:对申请改装车辆进行审查,及时对规范安装密闭运输装置的车辆变更《机动车行驶证》,协助查处未密闭车辆违规运输行为,做好集中整治工作的执法保障。

(五)市质监局:确定密闭运输装置安装技术标准,负责审查改装企业资质,监督检查改装质量,验收改装车辆。

(六)市环保局:依法做好污染控制工作。

关于建筑垃圾运输资格管理和推行密闭化运输工作方案 篇3

为从源头上有效解决建筑垃圾运输过程中污染路面问题,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净化城市环境,根据《xx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xx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xx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20xx年11月1日起至20xx年1月31日止,利用3个月时间,按照国家汽车行业标准QC/T782-20xx,集中对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进行密闭改装;

(二)20xx年2月1日起,未经密闭改装或不符合改装标准的车辆,禁止在建成区范围内运输建筑垃圾;

(三)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安装GPS监控设备,对运输过程实施监控;

(四)20xx年2月1日起,取得建筑垃圾运输经营许可证的运输企业方可从事建筑垃圾运输活动。

二、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

集中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开展广泛宣传动员,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1.广泛开展社会宣传。通过设立宣传站、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材料、发布户外公益广告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组织网格责任人深入社区,进行政策讲解和引导,充分宣传建筑垃圾资格管理和密闭化运输工作的目的、意义。

2.深入开展新闻宣传。组织集中采访和随访活动,解读有关政策法规,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报道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

3.全面开展对口宣传。市建委、市重点局要深入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广泛宣传动员,讲解政策,释疑解惑;市市容局、市公安局要深入运输企业,向企业负责人、车主进行面对面的宣传动员,使建筑垃圾运输活动的参与者充分了解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责任,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集中改装

1.改装厂家的确定。

改装厂家通过政府公开招标确定。基本条件是:具有专用汽车生产资质、厂址在本市范围内、有较强的技术力量、有相当规模的专用汽车生产企业。

2.改装步骤。

(1)登记。市市容部门对本地入户的有改装意向的车辆进行登记。

(2)改装前车辆审核。由市公安车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登记车辆进行审核。

(3)改装。由市市容部门牵头,市质监、交管等部门参与,协调改装厂家,组织开展车辆集中改装并同步安装GPS车载设备。

(4)监管。市质监部门在改装过程中依照国家相关行业标准监督、检查改装工作,确保改装质量。

(5)验收。车辆改装完成后,市质监部门和改装企业共同验收,出具改装合格证明。

3.运输资格审核。

依照《xx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市市容部门负责审查申报运输企业资格,并将符合条件的从事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予以登记公示。

4.鼓励措施。

(1)对在规定的三个月集中改装期内进行密闭改装的本地入户车辆,由市财政给予一定数额的改装费用补贴,其中,第一个月登记改装的,每车补贴6500元;第二个月登记改装的,每车补贴4000元;第三个月登记改装的,每车补贴20xx元。

(2)GPS车载设备费用及管理费用由市财政据实支付,改装过程中发生的其他工作经费按程序向市财政申报。

(3)对使用密闭车辆运输的建设工程项目,可分区域安排在白天非交通高峰时段进行建筑垃圾运输活动。

(三)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措施

自20xx年2月1日起,在本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禁止使用未密闭或不符合密闭标准的车辆运输建筑垃圾。

1.自20xx年2月1日起,施工合同中必须包含建筑垃圾运输由取得建筑垃圾运输资格的单位利用密闭车辆进行运输的内容。建设单位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时,施工合同中未包含此项内容的,市建委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20xx年2月1日起,市建委对未按本规定执行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2.自20xx年2月1日起,市市容局对未取得建筑垃圾运输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以及运输企业使用未经登记确认的.车辆,不予核发建筑垃圾单车运输证。

3.自20xx年2月1日起至5月31日止,开展集中执法行动。由市市容局(城管执法局)牵头,市公安局、建委、环保局参加,抽调人员集中办公,联合执法。集中执法的重点是,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使用未经密闭改装或不符合改装标准的车辆运输建筑垃圾、未取得建筑垃圾运输资格承运建筑垃圾。对违反规定的,由相关执法部门对其予以处罚,并暂停运输,直至整改完毕。

三、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做好我市建筑垃圾运输使用密闭化车辆的工作,成立xx市建筑垃圾运输资格管理和密闭化运输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名单见附件)。成员单位职责如下:

(一)市市容局(城管执法局):审查建筑垃圾运输企业资格;牵头协调推进我市建筑垃圾运输使用密闭化车辆工作,审查建筑垃圾委托运输协议书密闭条款的签约情况,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改装厂家的招标工作,组织开展相关执法行动。

(二)市建委:对施工合同中未约定由取得建筑垃圾运输资格的企业利用密闭车辆进行运输的,市建委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对将建筑垃圾运输分包给未取得运输资格单位的建筑工程,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三)市重点局:在重点工程招标时,要将建筑垃圾由具有运输资格的单位利用密闭车辆进行运输”作为一个条件并监督实施,协助查处重点工程中将建筑垃圾交给未取得运输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使用未密闭车辆或不符合标准密闭车辆运输等行为。

(四)市公安局:对申请改装车辆进行审查,及时对规范安装密闭运输装置的车辆变更《机动车行驶证》,协助查处未密闭车辆违规运输行为,做好集中整治工作的执法保障。

(五)市质监局:确定密闭运输装置安装技术标准,负责审查改装企业资质,监督检查改装质量,验收改装车辆。

(六)市环保局:依法做好污染控制工作。

(七)市财政局:做好改装和集中整治经费保障工作,参与改装厂家的招标工作。

(八)市招标办:负责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改装厂家和GPS车载设备采购的招投标工作。

(九)市法制办:负责指导车辆改装和资格审查工作。

(十)各区(开发区):负责本辖区宣传发动、调查摸底,车辆登记改装的前期准备工作。

(十一)市委宣传部、市监察局:做好纪律监督和宣传发动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推进建筑垃圾密闭化运输是彻底改变城市道路环境状况、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完善制度,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相互配合,保证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二)广泛宣传,积极引导。要加强政策法规宣传,督促、引导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运输企业及从业人员自觉守法。加强新闻宣传,宣扬执法成果,曝光违章单位,争取社会广泛支持,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

(三)加强协作,合力攻坚。各部门要顾全大局、密切协作,信息共享、协同执法,积极参与、齐抓共管,把建筑垃圾密闭化运输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四)创新方法,落实长效。要把建筑垃圾密闭运输工作作为探索城市管理执法新模式、创新执法体系、提升管理效能的最佳时机和最好平台,不断提高建筑垃圾运输监督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促进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的资质化管理、企业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提升运输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强力整治、强行入轨,进一步巩固成果,力求长效。

相关文章: